截至今年10月底,安徽合肥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已經突破100萬輛。而在今年前三季度,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。在全國多城競逐“新能源汽車之都”的進程中,被稱為“最牛風投城市”的合肥,勢頭正猛。
集齊造車形式“全滿貫”
目前合肥市集聚了6家整車企業:江淮、比亞迪、蔚來、大眾、長安、安凱。可以看到,合肥集齊了多種造車形式的“全滿貫”,有外資巨頭、央企造車、造車新勢力、地方自主品牌、華為生態圈。截至2024年10月22日,合肥累計下線新車型近10款。
數據顯示,今年1—9月,合肥市汽車產量達131.17萬輛、同比增長33.47%。其中,新能源汽車產量92.75萬輛,同比增長74.47%。而在2023年,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為74.6萬輛。
作為安徽的“首位產業”,汽車產業正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,合肥市也在“乘勢追擊”。為培育汽車產業生態與汽車市場,合肥市也在“下血本”。今年1-9月,合肥引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項目為153個,總投資1315億元。截至10月16日,累計發放汽車消費券約4.37億元,帶動消費約187億元。
根據規劃,合肥力爭到2027年,形成2—3家年產50萬輛整車企業,新增10家百億規模零部件企業,新能源汽車產能超300萬輛,集群營收超7000億元。
自2009年合肥成功申報“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”,試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化,成為首批參與示范推廣的13個城市之一,到2024年提出打造“新能源汽車之都”的口號,合肥在打造”新能源汽車之都”方面已經走出了“合肥模式”,無人能及。
值得注意的是,從目前的情況看,合肥汽車產業未來還有巨大的增量。今年3月份,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公示了江淮×華為智選車超級工廠項目。
公告透露,江淮方面將構建DE、X6兩個純電平臺,產品覆蓋轎車/SUV/MPV車型,總計年產能20萬輛;未來5年江淮乘用車年產能50萬輛。這意味著,華為與江淮的結合,未來合肥市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還將會節節攀升。
產業打造走在前列
通過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投入和引導,促進本地產業跨越式發展,在業內被稱為“合肥模式”。近年來,全國多家城市,甚至包括深圳、佛山等工業強市都紛紛來合肥取經。在搶占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制高點上,可以說,合肥在各項舉措方面都走在了前列。
為搶占智能網聯發展高地,合肥出臺了智能網聯汽車地方條例,累計開放道路里程1096公里。開放超級場景20余個,成為全國首個“全域開放”的省會城市。此外,合肥也是全國唯一的新能源汽車“換電”試點、“雙智”試點、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試點、“車路云一體化”試點的四試點市。
瞄準“芯車協同”、“整零協同”、“智車協同”等關鍵環節融合發展,合肥一直在持續發力。組建安徽省汽車芯片聯盟,開展20余項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;為全國首創供需對接和場景開放的城市,1-8月舉辦汽車供需對接會8場;也是國內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,推動星火大模型嫁接整車企業“智能座艙”產品,打造具備工業“六感”的賦能系統。
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,1—9月,合肥市新增各類充電設施超5.5萬臺,各類充電設施總數達23萬臺,基本建成城區2公里充電服務圈,建成換電站100余座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合肥迭代升級了“創投城市計劃”,創新“產業+基金”“項目+基金”驅動模式,組建了5000億元的基金叢林,其中汽車產業專業基金16只,總規模超600億元,已投資踏歌智行、宏景智駕等重點項目20余個。
根據合肥市的官方說法,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實際產量居全國第3位。對于未來的展望,預計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,同比增長74%,躍居全國城市第1位。
在旁觀者的眼中,合肥往往是以逆襲者的形象出現。不過,在參與者看來,這條“逆襲之路”走得并不輕松。所有的“逆襲”,都是有備而來。在距離2024年不到100天的時間里,合肥是否還能再創佳績,坐穩”新能源汽車之都”的位置,蓋世汽車將持續跟蹤。